这个寒冷的冬天
北京最大的湿地——南海子出现了一个新景观
苍鹭麋鹿·鸟兽共生
大家都知道,苍鹭是候鸟,一般情况下,最迟到11月下旬也该举家南迁了。可如今,已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,居住在南海子公园麋鹿苑里的30多只苍鹭非但没走,反而过的十分潇洒,整日与四不像一同玩耍嬉戏。
这段视频的拍摄者,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告诉小鲜,去年冬天就有一部分苍鹭留在了麋鹿苑过冬,没想到今年苍鹭的数量更多了。
除了苍鹭,留在南海子麋鹿苑过冬的候鸟还有斑鸠、燕雀、鸿雁。作为摄影爱好者,郭耕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冬候鸟的身影。
斑鸠
燕雀
鸿雁
可爱的四不像——麋鹿,即使在寒冬腊月,也有了更多的小伙伴。看它们的表情呀,仿佛在说,咦?为何每年都有新客人?
小鲜替麋鹿问了专家,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的李理告诉小鲜,苍鹭等候鸟选择留在北京过冬,是个比较常见的现象。但是南海子麋鹿苑能够吸引如此多的鸟类,其根源在于这里良好的生态系统。
作为北京最大的湿地,南海子自然是候鸟们栖息的首选。
南海子,曾是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五朝皇家猎苑,元、明、清三代皇家苑囿。明朝的南海子,已是著名的皇家苑囿,被誉为“南囿秋风”,是“燕京十景”之一。至清朝,南海子总面积216平方公里,与紫禁城、“三山五园”,共同构成北京三大皇权中心。
曾经的皇家苑囿,经过系统修复和保护,如今不仅是动物们的栖息地,更变身城市绿肺、百姓乐园。晴云碧树,果红叶黄,鹿雉出没,“南囿秋风”重现。
不久前举行的首届文化论坛上,大兴区宣布,南海子公园二期将于2019年7月建成开放,重现了碧水环绕、绿阴环抱、芳草萋萋的优美景观,为南海子历史文化传承传播构建了良好的具象空间。
南海子作为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,大兴区将挖掘南海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擦亮南海子皇家苑囿文化金名片,推动南海子与紫禁城、“三山五园”形成三足鼎立的古都文化群。
还将推动南红门行宫实施修复,在南海子区域内形成团河行宫、德寿寺和南红门行宫三足鼎立的具象文化支撑,打造国门中轴文化新地标。
南红门行宫复原模型
旧衙门行宫复原模型
德寿寺复原模型
来源:北京最新鲜
摄影:郭耕、陈强
流程编辑:付善元